文化

周一, 26 9月 2011 19:10

人格魅力 抨击丑恶:中国没有作家能超过鲁迅?

给本文评个分吧
(0 票)

9月25日,鲁迅诞辰130周年版画作者赵延年

□羊城晚报记者吴小攀实习生柴银赣

主流评价

从意识形态化到片面化

羊城晚报:今年正值鲁迅诞辰130周年,到现在为止,鲁迅的形象在主流评价中,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?

林贤治:1949年之前,中国共产党也是非常重视鲁迅的宣传的。鲁迅逝世一周年(1937年),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鲁迅纪念活动,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《论鲁迅》的演讲;1940年,毛泽东的《新民主主义论》对他的“三个家”(革命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)评价也很高;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,毛泽东一再论及鲁迅;建国后,1956年举行过很隆重的鲁迅纪念集会,1958年出版了《鲁迅全集》;“文革”期间鲁迅的很多单行本在文艺百花凋零的时候还可以出版。1981年又重版了《鲁迅全集》;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新出了一版《鲁迅全集》。今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《鲁迅大全集》。近三十年来,还有过好几次大型纪念活动,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都出场了。

羊城晚报:对一个人的评价,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?

林贤治:1936到1937年左右,在盖“民族魂”那面旗帜的时候,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,毛泽东就使用了“民族英雄”这个词来评价鲁迅,强调他的“一致对外”的影响力。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就有将鲁迅意识形态化的倾向,把鲁迅当成是“党外的布尔什维克”。此时强调的是鲁迅的“集体主义”精神,于是抹杀了鲁迅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。出于“为政治服务”的需要,甚至宣告“鲁迅的杂文时代”已经过去了。

其他信息